(第204章变脸王(上)
细雨和风,灰蒙蒙的雨氛罩住了天地,庭外积了三两寸的水洼,冒过了将将出头的绿芽。
屋内,一人举剑平端,像是跳舞一样,扭转着腰身,抬腕挥剑,他足下慢移,剑也舞的慢,似是与气息相合,慢到了极点。
“呼!”
一声绵长平缓的吐息缓缓自唇齿间冲出。
这口气息委实太长了,气段悠长,如窗外无休无止的风声,可见功夫,一口气刚吐出,他又提了口气,走了几步方才缓缓吐出,在这微寒的雨天吹出一条白线。
他正在舞剑,练习步子,剑法精妙,步法漂移。
只见他的气息慢慢的从有声化作无声,脚下迈步的速度也越来越快,手中端的剑,剑势也在变化,变得凌厉,快疾,越来越快,越来越急。
陡然,剑身激出声颤鸣,因为敞开的门扇外,飘进来了雨沫。
雨丝细密如发。
可在舞剑人的眼中,此时此刻,寂静的屋里有了风声,它们本不属于这里,它们是冲进来的外敌,宛如数十个刺客直接冲了进来。
舞剑人眼神骤凝,大袖一飘,淡青色的衣裳似成了风筝,豁然扬起,连同衣裳里的人,也飘了起来,披散的墨发下,一双如水似的眸子绽出了精光,像是两朵沁寒的寒火。
豁然,
剑鸣回响,如飞泉激荡。
“嗡!”
他提剑画出一圆,剑势裹着飞进来的风雨,将其与身后的天地断开,而后三尺青虹霎时化作一圈如莲绽开的剑影,雨有多密,他的剑刺的便有多密,剑影之下,那一团雨沫已然溃成一片随风而散的雾。
可门外又有风雨涌进。
他低喝一声不退反进,腾起的身子一挺,一个鹞子翻身已笔直如离弦之箭飞出了屋子,如白虹贯日,掠过了门槛,将风雨劈作两半,回身似飞燕横空,提臂剑身一横一挑,青瓦灰檐下滴落的雨帘,霎时离了原本的轨迹,逆流而上,与落下的雨水冲击在一起。
“哗!”
漫天水雾。
正欲再动。
“咣咣咣”
门外忽起敲门声,他酝酿的剑势戛然而止,稍一迟疑,风雨似是瞅准时机,连同漫天雨珠,当头淋下。
这人被雨淋湿,却是在功力催发之际身上冒出白眼,几个呼吸便干了不少。
此人面容柔美,不是川剧名角梁素兰又是何人。
待到身上干些了,他缓缓收功,朝门外走去,“是谁啊?”
“是我。”
听到熟悉的声音,知道是经励科的张管事张班头,梁素兰才去开门,问道,“班头,打探得如何了?”
这戏班子行当有“七行七科”之说,“七行”指的是“生旦净丑”等七个唱曲角色划分,而“七科”则是“剧装科”、“妆容科”等七个负责管理戏班子的人员组成。
一个戏班子想要搭起来火起来,除了有一个能唱的角可不够,还得有“七科”的人负责管理运营戏班子。
而眼前的班主兼职七科中的“经励科”,相当于后世的经纪人身份,也是班子的总管事。
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,这个“将“,就是整个戏班的灵魂——总管事。
这样一个人物,必须对梨园戏曲界的各种规矩行当门儿清,而且还要掌握市场需求,乃至各个邀戏的主家口味习惯。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。
从戏码安排来说,戏班安排什么戏文,戏班里的演员谁去什么角色,戏码演出的先后顺序,哪个倒二,哪个压轴,都由这位管事主持。至于派戏不许雷同,扮相不许重样,更是分内之事。遇到班中角色不足分配,管事人可推荐人选填补缺位,甚至可以自己临时赶场,叫“救场“。
有这样的重任,管事就得有自己的绝活,一方面得充分了解班中角色员工的长处秉性,哪个擅长某戏,哪个性格最为贴合,以便分派戏码角色时,搭配得力,达到最佳效果;脑子里要记得近期的戏码单子安排,便于随时调节场次,还要兼顾调节角色出场频次,保证重点角色的出场得宜,劳逸平均,不会怨愤。
除此以外,还要熟悉戏文历史,善于处理关系,防止出现“翻场“尴尬。比如头一个折子是《空城计》,下一个绝不能安排《回荆州》,只因历史事件前后倒置,被人耻笑外行,这叫派戏翻场。还有一种叫台上翻场,在演出途中,演员之间互相指责,或者对乐队失误进行批评,引起演出中断,这也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情况。
除了内部事务,管事还要关注同地区的演出市场情况,了解其他戏班的派戏内容,以免重复冲突,引发戏班之间的矛盾。或者某班正演出重头戏,本班亦要派硬戏与之抗衡,以免同行竞争落败,影响生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