慕天宇和慕云飞是邻居,两人都是家里的独苗,慕云飞比慕天宇大一岁,从小一起长大。在同一棵老槐树下练武,吃着同一颗枣树上的枣子,挨同一根藤条的打骂。他们就是这样的青梅竹马的感情。两兄弟情同手足,捏土烧香拜过把子。那个时候,慕家坳有一个‘怪胎’,这个男人违背了慕家坳人长久以来封闭的生活习惯,竟然走出了大山,成为了镇里的邮递员。由于这个男子父母亲都早逝,很小的时候就没了亲人,也没人管他,被村里人认为是“克命”,大家都离他远远的。可他经常偷偷给想念远嫁不得归的女儿的人家传递书信,这种事只能放在台面下做,大家心知肚明却也不点破。就是这个邮递员,带给了两兄弟远超村庄人的前卫思想和知识。他教会了两兄弟识字,偷偷带他们出山去镇上的学校旁听,还给他们带各种各样的书看。所以两兄弟每日除了苦练功夫,就是畅游在邮递员带给他们的书海之中,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。后来,邮递员还给他们带来了中学的教科书,教辅书,两兄弟便互相帮助,自学着初中高中的知识。没有老师的教导启蒙,自学的道路相当艰难,可是他们依旧把那个时候的中学难题一个一个啃了下来。
直到两兄弟十八岁那一年,正到了男子出山寻媳妇儿的时候。两人名义上是去找老婆了,实际上是偷偷出山参加了高考。那个时候高考刚刚恢复,而他们还不清楚,上大学需要花多少钱,他们只是单纯地想要走出那个封闭的小村庄,去外面的世界自由翱翔。
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,两兄弟参加完高考后,为了知道结果在镇里等了两个月的时间,家里给他们讨媳妇儿的钱全部被花光了,媳妇儿当然是没讨到,更加不能回家,两人只能去帮镇里的建筑队拉砖头,造房子,做苦工来养活自己。两个月后,分数下来了,自学成才的两人考了一模一样的分数。那个时候是分数出来了再填志愿,两个人抱着高校招生的资料研究了两个晚上,最后选定了当时的大冷门——北京电影学院,慕天宇选了表演系,慕云飞选了导演系。
这两个人啊,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离开了那封闭的小村庄,离开了目不识丁的父母亲,开始了他们的北漂生活......”
作者有话要说:这几章大概都会讲这些,关于云川父亲他们为何会如此潦倒,甚至流亡国外,有一些事因为一些原因我不能写出来,大家心里清楚就好了。唉,那个年代发生的事啊,至今还是禁忌,但我还是想写,希望别被那啥了,~~~~(>_<)~~~~
100第一百章
“大学可以说是慕氏兄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。他们在进大学之前就发誓,一定要在四年之内就做出一番成绩。要带着成绩回家乡,告诉那些迂腐无知的乡民们,真正的世界,真正的开放为何。因此,他们的大学生活,是现在的大学生无法想象的。”
“当时刚刚恢复高考,所有能考上大学的学生,无不是勤勤恳恳,十年寒窗的学生。那个时候的大学,和现在的高中一样,四处可以看见捧着书本,努力学习的学生。甚至有学生在寒冷的冬夜,宿舍夜晚熄灯后,还跑到外面来,借着月光和白雪的反光读书。食堂里的食物也相当简单,咸菜加米饭馒头,天天如此,逢年过节,才会有一两块红烧肉吃。其实并没有人逼他们这么做,他们也没有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,因为工作的都是包分配的。但他们依旧这么做了,读过书的人永远知道,不读书是多么痛苦,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大学生的真实写照。”
“慕氏兄弟也是如此,但是他们比那些死读书,读死书的学生不同,他们更注重于实践应用和动手能力。平日里的课照上,书照看,知识学习一样不落下,但每逢有了假日
分卷阅读170
-', '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