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筝去肖家奶奶的铺子里买了几块刚蒸好的米糕,就往古嫂子的豆腐摊子去。
街头小贩背着糖葫芦经过,谢筝赶忙拦下了,买了一串,笑眯眯拿在手中。
豆腐摊子的生意极好,古嫂子忙得不可开交,小丫头坐在一旁的杌子上,嘴里嘀嘀咕咕念着些什么。
谢筝走过去,在小丫头身边蹲下,才听出她是在背三字经。
小丫头的口齿不算十分清楚,这个年纪,大致也没弄明白三字经的意思,就是歪着脑袋往下背着。
谢筝莞尔,把米糕和糖葫芦递给了她。
小丫头一怔,肖家奶奶的米糕是她最喜欢的,闻着都香,那糖葫芦又红通通的好看极了,她咬着手指,看了看谢筝,又去拽古嫂子的衣摆。
古嫂子点头道:“吃吧。”
小丫头眼睛骤然亮了,脆生生道了谢,捧着糖葫芦一口咬下去,糖衣粘在唇角,她伸着舌头舔了一圈。
古嫂子不由跟着笑了,道:“跟她说过,不认识的人给的东西不能吃,她现在认人还不清楚,有几个月没见到姑娘了,就迷迷糊糊不记得了。”
“小孩子不就是这样嘛!”谢筝支着腮帮子,看小丫头吃东西。
生意络绎不绝的,谢筝也就没问廖家事情,只和古嫂子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。
古阮去了小半年了,小丫头不懂事,只晓得爹爹不见了,还不懂得痛失亲人的痛苦。
古嫂子是咬着牙才挺过来的,不管如何,她还有个女儿要养活,日子总还要一步一步往前走。
好在有衙门里兄弟们的关照,豆腐摊生意也不错,生活还过得去。
说了会儿,古嫂子又忙碌起来。
谢筝便转头教小丫头念着三字经。
豆腐摊上午就卖光收摊了,谢筝跟着古嫂子一道归家去。
胡同里有些人家已经准备午饭了,菜香阵阵。
谢筝低声问古嫂子:“廖家是哪一家?”
“那家,”古嫂子伸手指了指前头,“门口有树的那一家。”
从廖家门前过时,谢筝瞥了一眼。
大门紧闭着,看不出里头动静,木门上的漆已经掉落,毛刺刺的。
待进了古家,关上了大门,谢筝才仔细问起了廖家。
“听说那廖张氏原是做绢花的,十月里没了?”谢筝问道,“怎么没的?”
“病的,没钱请大夫,拖了半个月,就没了。”古嫂子道。
谢筝一怔,又问:“春天时不还让永安侯府的二公子出了二十两银子吗?怎么就没钱请大夫了?”
二十两银子,省吃俭用些,便是坐吃山空,也能吃个两三年了。
古嫂子把做生意的工具都收拢好,搬了杌子在谢筝身边坐下,低声问道:“姑娘今日过来,是要打听那廖家事情?难道那廖张氏的死,不太对劲?”
“是想问问他家事情,”谢筝直言道,“叫廖家拿了银子的二公子,昨日死了,一时半会儿也
分卷阅读262
-', '')